環保聯署

敦促政府確切執行保育大嶼南政策

已有 663 個簽名,需要 1000個。聯署結束日期 2018年 05月 31日
已有
663
個簽名
337

目標: 1000

聯署簡介

去年政府推出「北發展、南保育」的「可持續大嶼藍圖」,清楚把南大嶼規劃「用作保育及可持續休閒康樂用途」。可惜,民間組織與環保團體多年來已發現多處大嶼山優美整潔的鄉郊環境受到不同規模的破壞。經團體多番投訴後,政府各部門竟然束手無策,不但未能執法,而且更放任,甚至間接鼓勵這些惡行,令人質疑政府只著力「北發展」,所謂「南保育」卻撒手不顧。故14個團體聯署要求特首及政府成立跨局小組,兌現保護大嶼南的承諾,並盡快制定和實施保育措施立刻遏止鄉郊傾倒泥頭廢料及破壞環境行為。

發起團體:
守護大嶼聯盟
土地正義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綠色力量
長春社
香港觀鳥會
島嶼活力行動
創建香港

聯署團體及個人:
綠色和平
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
徑‧香港 TrailWatch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綠惜地球
綠領行動
大澳永續發展教育工作室
朱凱廸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陳淑莊議員
邵家臻議員
郭家麒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梁耀忠議員
陳志全議員
尹兆堅議員
張超雄議員

聯署信內容

致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發展局局長, 環境局局長,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女士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先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
運房局局長陳帆先生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李鉅標先生

去年政府推出「北發展、南保育」(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Conservation for the South)的「可持續大嶼藍圖」(Sustainable Lantau Blueprint),清楚把南大嶼South Lantau規劃「用作保育及可持續休閒康樂用途」(for conservation with sustainable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uses)。可惜,民間組織與環保團體多年來已發現多處大嶼山優美整潔的鄉郊環境受到不同規模的破壞。經團體多番投訴後,政府各部門竟然束手無策,不但未能執法,而且更放任,甚至間接鼓勵這些惡行,令人質疑政府只著力「北發展」,所謂「南保育」卻撒手不顧。

貝澳及水口位處於大嶼南,均為具生態價值的地點,早在《南大嶼海岸分區計劃大綱圖》中被劃為「海岸保護區」,但仍因發展壓力受到嚴重破壞。貝澳的濕地是本地獨特的濕地生態,亦是水牛難得的棲息地。而水口則擁有多樣化的生態,有淡水河、紅樹林和淡水濕地,泥灘更是罕有和瀕危的馬蹄蟹棲息地。於二零一四年的「水口灣生態調查員培訓計劃」中,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環境生命科學學生記錄了超過一百八十種生物。自二零一四年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之後,貝澳、水口及其他大嶼南地區均不斷有蓄意破壞環境的事件發生。今年又再發現有人明目張膽,分別在兩地濕地上傾倒泥頭廢料及挖掘,團體擔心若兩地繼續遭到破壞,將會破壞大嶼山的鄉郊環境,嚴重危害當地生態,更遑論把南大嶼規劃「用作保育及可持續休閒康樂用途」。

團體發現有關於廢物處理和土地用途的法例不足以阻止、防止或追究破壞鄉郊環境的行為,例如:規劃署表示因為南大嶼地區未曾在《城市規劃條例》下覆蓋發展審批大綱圖而沒有執管權;地政總署又礙於地契條款及私人土地業權,而不欲介入;環境保護署更透過《廢物處置條例》新增的預先通知(Acknowledgement)措施默許/合法化破壞環境之行為。結果,《南大嶼海岸分區計劃大綱圖》中的「海岸保護區」徒具虛名,全無保護作用;民間更是無能為力。團體只好通過不同渠道,要求政府修例、堵塞漏洞及積極保育大嶼山。

政府早已知悉事態嚴重,政府在二零一七年六月發表的《可持續大嶼山藍圖》以「發展與保育並重」為綱領提及要加強保育大嶼山的生態環境。在〈自然和文化保育建議〉一段,亦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早已知悉傾倒建築廢料於貝澳的情況。特首林鄭月娥在二零一七年十月時發表的《施政綱領》中提及將會推行合適的鄉郊保育項目,特別提到水口和貝澳,以示支持保育南大嶼。在同年立法會通過撥款,12月1日正式成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旨在平衡大嶼山的保育和發展,確立「南保育」的原則。然而,今年1月的跨部門會議只是署級會議,未能跳出現在的框架或制定政策使政府的上下各部門通力合作。保育南大嶼的政策或具體措施,仍是遙遙無期。

守護大嶼聯盟與土地正義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長春社、綠色力量、香港觀鳥會等團體牽頭成立大嶼山環境監察組,發起民間監察和保育南大嶼各地。水口及貝澳的倒泥及破壞情況漸趨猖獗,但公眾可能從不知情或不了解香港的重要生態正受倒泥的破壞。未來團體會定期巡查大嶼山各地,並跟進當地的生態及破壞情況,防止政府或發展商日後可藉當地沒有生態價值為由,進行「先破壞,後發展」。

就此,我們要求特首及政府:

一、成立跨局小組,包括發展局、環境局、運房局及其他相關政策局,由司長領導,立即採取措施停止倒泥及破壞行為,並定期向立法會及公眾匯報

二、兌現保護大嶼南的承諾,盡快制定制定和實施保育措施,包括環保團體在2017年6月16日提出的多項保育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詳細建議可參閱中文摘要https://goo.gl/pZgwXh或英文全文:https://goo.gl/y4YMSy)

修補法律漏洞:為只有分區計劃大綱圖覆蓋的鄉郊地區制訂發展審批大綱圖;修改廢物處置條例,在私人地或官地上進行任何拆建廢料處置活動前,必須獲得法定許可,並需考慮對環境的保護及保育價值等。

制訂綠色交通策略:大嶼山的封閉道路(包括南大嶼)要維持嚴格的交通限制;對南大嶼山、東涌谷及東涌灣的施工車輛及機械實施交通限制,防止大規模垃圾及廢料傾倒

收回私人土地作保育:把貝澳濕地劃為「自然公園」

保育水口沙坪生境:把水口灣及主要河溪分別劃作海岸公園及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

三、就南大嶼倒泥及環境破壞情況日益嚴重,我們建議短期內可在貝灘濕地及水口泥坪的出入口位置增設閘口,限制泥頭車及大型施工車輛進出。

聯署發起人

聯署由 守護大嶼聯盟 Save Lantau Alliance2018年 02月 12日 發起,於 2018年 05月 31日 完結

守護大嶼聯盟於2014年初成立,將持續向公眾闡述有關大嶼山發展的真象,並透過不同的行動,反對政府在大嶼山的發展計劃。
Save Lantau Alliance was established in early 2014, with the aims of conser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at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land planning in Lantau. It reveals the underlying truth of urban development plans for Lantau Island and takes actions to show obj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