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聯署

將中環閣麟街/吉士笠街民房遺跡列為一級歷史文物並予以原址保育

已有 152 個簽名,需要 500個。聯署結束日期 2017年 01月 09日
已有
152
個簽名
348

目標: 500

聯署簡介

在中環市中心能找到一組有130多年歷史的民房遺跡,是一件值得大家開心的事。然而早前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不為遺跡評級,更說這是1930年代的建築,可說是荒天下之大謬。現請大家一人一信護古蹟,在2017年1月9日前去信香港政府及古諮會,要求將中環閣麟街/吉士笠街民房遺跡列為一級歷史文物,並予以原址保育。

聯署信內容

致 發展局局長, 古物諮詢委員會,

這是一份提交香港政府及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公眾意見,諮詢項目編號Serial No.: N262。

本人認為中環閣麟街/吉士笠街百年民房遺跡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社會、建築及群組價值:現場的實體証據,包括建築物料(本地花崗石及中式青磚)、樓房形態、及地段的土地紀錄、歷史檔案資料等均支持這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背靠背」唐樓群遺跡,建於1879年,即中環大火翌年,屬香港大瘟疫以前的建築,反映了香港早期社會尋常庶民階層的居住條件及生活空間,及19世紀本地民房的建築特色。1903年政府因應鼠疫對居住環境衞生作出了重大的檢視,修訂《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規定唐樓背後必須留有後巷,自此「背靠背」唐樓逐漸絕跡香港,而這遺跡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實証,極之罕有。在中環市中心能保存這些年代久遠的遺跡,十分難能可貴。

根據土地註冊紀錄及歷史文獻,這地段自1840年代起先後由本地顯赫人物擁有,包括船業大亨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安德葛Jame Bridges Endicott、傳奇華人女子紅毛嬌(吳阿嬌)、華人富商何東及何甘棠等。由於吉士笠街一邊物業由安德葛設立產業信託譲吳阿嬌長期持有(1852-1914),吉士笠街因而被稱為「紅毛嬌街」,見證一段鮮為人知的受保護婦女(protected women)的歷史。遺跡為研究及理解錯縱複雜、華洋雜處的早期香港社會歷史提供了實質載體。

本人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遺跡評估為1930年代的建築絕對錯誤,並不可信,古蹟辦對民房遺跡「不予評級」的建議絕不合理。古蹟辦的立論只建基於一份1963年處理吉士笠街8-10號租客賠償的文件,文件有一項粗略估算指該樓房樓齡約為30年,但整份文件沒有提供任何支持這樓齡估算的實質資料。古蹟辦就憑這單一說法即草率判定現存遺跡的民房興建於1930年代,評估完全不能反映現場實體証據及所有已確立的土地歷史証據,古蹟辦的評估違反常理,以偏概全,不能接受。

我們要求發展局局長(文物事務監督)及古物諮詢委員會全體委員:

(1)矯正古蹟辦認為閣麟街/吉士笠街民房遺跡約為1930年代建成的錯誤評估,推翻「不予評級」的錯誤建議;及

(2)確認閣麟街/吉士笠街民房遺跡的歷史是早至1879年,將遺跡評為一級歷史文物,並予以原址保育,為香港保存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聯署發起人

聯署由 Central and Western Concern Group 中西區關注組2017年 01月 05日 發起,於 2017年 01月 09日 完結

We a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better urban planning advocacy group based in Central, Hong Kong.

The Central & Western Concern Group advocates good urban planning and better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Hong Kong and is specifically involved in information- giving to the public; organizing our own community initiatives and activities; mee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making strongly-researched submissions to government and statutory planning authorities; and, initiating applications to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e Town Planning Ord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