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聯署

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 支持海洋空間規劃

已有 4055 個簽名,需要 5000個。聯署結束日期 2021年 09月 30日
已有
4055
個簽名
945

目標: 5000

聯署簡介

香港現時只有少於3%的香港水域受到保護。即使現時計劃中的海岸公園落成、《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行動全數於2021年兌現,也仍未達到《公約》中2020年限期要求的10%面積比,並未能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制定的2020年海洋保育目標 – 保護10%海洋。

香港須至少擴大十倍現時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才能達成國際推行的下個目標 – 2030年或之前保護30%海洋。因此藉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呼籲市民與海洋為友,並促請香港政府停止破壞海岸和海洋的填海活動,加速落實《公約》要求,並檢討現時的海洋空間規劃和管理。具體行動包括:

  1. 盡快將本港至少1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
  2. 訂立時間表於2030年或之前達至保護本港30%水域的目標;
  3. 停止一切「先破壞,後補償」的工程計劃;
  4. 與各海上使用者及民間團體合力展開海洋空間規劃。

上述行動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具重要生態價值生境,讓香港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變得可持續,並防止海洋生態枯竭和避免水域使用衝突,於生態、經濟及社會需要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背景: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為保育生物多樣性,要求所有締約國於指定時間內達成保育目標,以減緩世界各國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中國作為《公約》的196個締約國之一,而《公約》已早於2011年起延伸至香港,因此香港的自然保育政策和措施,必須符合公約規定之外,亦應承擔保育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義務。《公約》於2010年制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其針對海洋的保育目標之一,是要求各締約國於2020年前劃設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比達到至少10%的目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更於其後提出一個更為進取的目標 – 於2030年或之前提升至30%並已得到國際上的廣泛支持。

聯署消息

聯署雖結束 工作仍繼續

與海洋為友工作小組會繼續專注海洋保育工作,關注本地海洋資源枯竭和棲息地受破壞的問題。

Befriend The Ocean

展開海洋空間規劃!

與海洋為友工作小組 到政總遞交聯署信及4,714個簽名 (659實體及4,055網上簽名)。工作小組促請政府停止填海計劃,並為香港海洋生態全面進行研究,盡快展開海洋空間規劃。

Befriend The Ocean

聯署延期至2021年9月30日

與海洋為友 工作小組決定將聯署延期,希望收集更多支持,透過各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海洋空間規劃。

Befriend The Ocean
View More Updates+

聯署信內容

致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及環境局局長,

我們支持香港政府按《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保護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並啟動相關程序將本港至少1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 [1],同時檢討香港的海洋空間規劃和管理,及訂立時間表於2030年或之前達至保護本港30%水域的目標 [2]。

世界海洋日 與海洋為友

每年的6月8日是聯合國指定的「世界海洋日」,世界各國都藉此機會喚醒人類對海洋保育的意識。我們響應「世界海洋日」重建與海洋關係的呼籲,推動香港人「與海洋為友」,並促請政府正視海洋資源枯竭和棲息地受破壞的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賴以為生的海洋。

香港的海洋和海岸蘊含豐富而多樣的海洋物種

香港錄得5,943種海洋物種,包括約1,000種魚類、2種常棲海洋哺乳動物、超過80個石珊瑚品種、超過60種軟珊瑚和柳珊瑚,海洋物種數量佔全中國逾四份之一,可見香港水域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單單是東大嶼水域亦蘊藏不少珍貴的海洋生物,例如江豚、海星、海馬、海龍、柳海筆、海扇、軟珊瑚海雞冠、太陽花珊瑚等,而其離岸島嶼的海岸亦是受國家一級保護白腹海鵰的繁殖地。這些海洋物種的棲息地需被妥善保護及管理,牠們才能繼續在香港水域中持續生活及繁衍。

香港海洋生態系統亦同樣多樣而豐富。地理位置上,香港位處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國海岸,擁有逾200座離島,水域面積達1,649平方公里,西邊鄰近河口,東邊則為海洋性水域。香港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除了是孕育不同水生生物的重要生境,也提供了多種服務,包括氣候調節、環境教育、海洋遊憩和海鮮供應等,別具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的海洋環境,以協助人類抵抗氣候轉變的衝擊。

香港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未達國際目標

今年10月,《公約》的各締約國將於中國昆明聚首一堂,檢視各國實踐保育目標的進度,以及制訂新的保育目標及時間表,當中海洋保育方面很大機會將採納於2030年或之前劃設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比達到至少30%的目標,以進一步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為回應《公約》,環境局制定了《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雖然當中包括保育海洋生態的具體行動,卻並未有就海洋保護區的擴展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在今年5月11日舉行的環境諮詢委員會會議資料更顯示,此行動計劃中多項行動比原先的時間表明顯滯後,而且欠缺透明度,並不理想。

現時,香港只有少於3%的香港水域受到保護,即使現時計劃中的海岸公園落成,《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行動全數於2021年兌現,也仍未達到《公約》中2020年限期要求的10%面積比,並不足以履行香港對中國及國際社會的責任。香港的海洋保護進度與國際間正積極推行的2030年保護30%水域的目標更加遙遠。香港須至少擴大十倍現時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才能達成國際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的目標。

檢討香港海洋空間規劃是關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6年提出海洋空間規劃,但香港水域仍欠缺整全及有系統的規劃和管理,以致具生態功能的水域(如:大嶼山沿岸)被人類活動頻繁利用,引發不少保育與發展的爭議。現時香港的海洋空間規劃存在多個問題,包括:

  • 政府在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時間表嚴重滯後下,很多高生態價值的地點仍然未受到任何法例保護;
  • 政府現時往往只就個別工程項目進行諮詢及環境影響評估,海洋空間規劃被動而且零散,十分落後;
  • 填海工程計劃均採用「先破壞,後補償」的次序規劃,海洋保護區待竣工後才生效,未能緩解對海洋的影響;

去年多個民間環保團體曾聲援市民發起的「還海於海」海洋空間改劃運動,申請把大嶼山大小交椅洲一帶水域改劃為海洋功能保留區地帶,惟遭城市規劃委員會以填海計劃為由否決。反觀全球,現時大約有70個國家/地區已開展或已完成海洋空間規劃,包括中國、比利時、荷蘭、挪威和澳洲等,部分國家/地區已提早達成《公約》要求設立海洋保護區的目標。

香港需要加快立法保護海洋

我們促請香港政府停止破壞海岸和海洋的填海活動,加速落實《公約》要求,並檢討現時的海洋空間規劃和管理,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具重要生態價值生境,讓香港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變得可持續,防止海洋生態枯竭和避免水域使用衝突,並以平衡生態、經濟及社會需要為目標。具體行動包括:

  1. 盡快將本港至少1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當中包括納入香港法例第476章《海岸公園條例》;
  2. 訂立時間表於2030年或之前達至保護本港30%水域的目標;
  3. 停止一切「先破壞,後補償」的工程計劃;
  4. 與各海上使用者及民間團體合力展開海洋空間規劃。

資料來源:

[1] China – National Target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https://www.cbd.int/countries/targets/?country=cn

[2] Ocea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UCN 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 Marseille. https://www.iucncongress2020.org/motion/037/61474

聯署發起人

聯署由 Befriend The Ocean2021年 06月 02日 發起,於 2021年 09月 30日 完結

此聯署由以下團體及個別人士共同發起 - This petition is co-initiated by the follow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s - 350HK, WWF-Hong Kong, Save Lantau Alliance, Hong Kong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Hong Kong Christian Institute, Bonum: Christians Caring for Creation, Green Peace, Green Sense, Chan Kin-wing, Lai Kwong Tak and Chong Chan Yau.

包括以下團體支持 - This peti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s - Wildlife Avengers, Lantau Culture Workshop, TaiO.SDEWorkshop, School of Everyday Life, Eco-Education & Resources Centre, FOOTPRINT, CarbonCare InnoLab, Tsing Yi Peopl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Peng Chau Land Reclamation Concern group, Living Lamma, The Ecology & Biodiversity Society, SS, HKUSU,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One Body in Christ, Designing Hong Kong, The Green Earth, Greeners Action, Lung Mei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 Concerning Grassroots' Housing Rights Alliance, Dolphin Family, Bok Sha Lun, Ng Mee Kam, Chun Hoi Shing, Chan King Ming, Chan Sin Mei and Chung Shan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