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聯署

保留百呎農場 開放空間種食物

已有 446 個簽名,需要 1000個。聯署結束日期 2016年 03月 05日
已有
446
個簽名
554

目標: 1000

聯署簡介

我們是Very MK 百呎農場成員及一群喜歡種植的市民,參與了今屆深港建築雙年展UABBHK 2015項目,成功爭取在九龍公園內創造一個由社區義工打理的百呎農場──Tree Gun Farm! 百呎農場在短短兩個月的展覽期間,成功得到大眾重視和媒體關注,農場不單止教育市民城市農場的運作及種植的知識,更令市民認識到食物安全的重要。

展覽期快將完結,有鑑於農場廣受市民歡迎,農場運作成熟有效,加上農作物已有多次收成,保留農場,繼續原有的運作,對於市民和社區,有莫大的益處。 現呼籲團體及公眾人士,簽名支持九龍公園繼續保留百呎農場及開放更多空間予市民種植食物!

聯署信內容

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

九龍公園內的百呎農場,土壤來自新界東北,種植了多種農作物,如蘿蔔、菜芯、薯仔、蕃薯、香草,還有中藥艾草、火炭母等。此外, 我們亦會種印度教徒視為神聖Holy Basil,並邀請了九龍公園旁的Hare Krishna 印度教徒會一同參與種植及打理。農場連結大家,收成回饋社區,是個雙贏的結果。

展覽期快將完結,眼見農場日漸得同市民認識,農作物已有多次收成,我們促請康文署,保留農場,原因如下:

農場得到媒體重視及大眾認同

在參展期間,農場受到各大媒體重視及市民歡迎。在短短兩個月的日子裡,先後接受明報、星島、信報、SCMP、蘋果日報及商台903等媒體採訪。 此外,更有不同的團體參與導賞及戶外教育,當中包括MaD Asia立村時間國際青年團、聖雅各福群會、港嘢、大笑瑜伽、軒尼詩官立小學、保良局陳溢小學等。很多團體十分欣賞公園種植,從百呎農場得到許多不同的啟發,在優化城市生活方面獲益甚多。

教育公眾

在1月份, 我們舉辦了「在公共空種植食物可能嗎?」公眾教育講座, 讓公眾人士吸收公共空間種植的經驗,加強大眾對公園種植的知識。為未來公園種植奠下了紮實的基礎。

善用方便大眾參與農場運作的系統

我們善用不同的通訊科技,有效地進行即時通訊及活動組織。在去年11月初, 我們透過互聯網Facebook招募二十多位義工, 進行興建及以編更的模式恆常灌溉, 讓義工可以在工餘或空餘的日子中進行農務。我們利用Whatsapp 群組令義工可以以手機即時匯報農場情況,組員在群組中可以隨時知道農場最新資訊,並提供相應意見或協助,令農場運作順利。

此外,我們使用十分有效兼操作簡單的組織系統Band,一方面義工可以將相片分類上載至Band,另一方面Band設有日曆,待辦事項及投票等多種功能,不論是義工或公眾也可以隨時知道及參與未來的活動和農場的工作。Band還有多種互動功能,例如留言、出席表示及工作記錄。當義工完成工作之後,可以加上記號,方便其他參與者跟進。我們已建立了有系統的分工,不會產生任何混亂的可能。

有趣的社區互動, 增加社區資本及締造和諧社區

很多人會擔心公共空間種植會有「失竊」的情況。我們卻認為這是一個社區「Give & Take」讓有需要的人拿取所需與有能力的人貢獻社區的過程。在兩個多月的種植中, 會有學生參與常識戶外課時,取走農作物, 他們取走(Take)的同時, 我們同時將食物來源的知識,送了給(Give)他們。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中見証了很多Give & Take,有婆婆曾說菜太貴,買不起,她很高興地把農場的蘿蔔、西洋菜、韮菜和茼蒿帶回家中弄一鍋雜菜煲。另外,有位菲律賓姐姐,由於收入不高,不捨得花錢看醫生,當她見到艾草很開心,因為可以醫治身體。有趣地,跟據我們觀察,曾有朋友放鯉魚入魚缸,又有居住鄰近的婆婆,每天都來觀賞農田,有一天還買了幾條金魚放到魚缸內!這就是讓社區內有需要的人拿取所需和市民貢獻社區的互動關係。讓公園成為了一個社區互助支援空間,優化了公園純粹給大眾休憩的功能。

上述的例子只是短短兩個月展期中出現的冰山一角的情況,如果九龍公園可以開放更多種植食物的空間,相信不單止能吸引更多遊客及市民參觀公園,更可以讓區內生產更多社區資本(Social Capital),以及提升市民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讓市民可以享有一個開心,共享,和諧的公共空間。

聯署發起人

聯署由 Royce Cheung2016年 02月 23日 發起,於 2016年 03月 05日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