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本地環境重點報導
1.【 香港保育與發展失衡 】
香港只達到2010年聯合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20個標準中的6個標準,保育團體指本港發展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失衡,威脅本地物種存活。過去10年間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種群數量大減一半、牛背鷺的繁殖種群減少三分之二、貝澳淡水濕地持續減少等情況。[了解更多] [閱讀報告]
2.【 重建更勝於發展 】
區議員認為港大宜先考慮重建瑪麗醫院附近的現有建築。不但能夠保留綠化帶土地,減低對居民和交通的影響,亦可減低工程開支。港鐵曾於相同位置研究發展港鐵瑪麗醫院站,最後認為位置太複雜,決定另覓選址。[了解更多]
3.【 填海項目有機會超資 】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項目、龍鼓灘填海及重啟馬料水填海等造地計畫,總填海範圍增至近二千公頃。政府仍未展開購買填海物料的程序。多個填海項目接近同步進行令需求物料大增。以目前最新物料市價估算「明日大嶼」所需成本將增至三百億元。[了解更多]
4.【 南基圍 北魚塘 】
保育團體促請政府以「濕地零損失」為原則,保護生態系統連通性,減少擬建濕地公園的面積及功能損失,並於公園管理方面採取「南基圍,北魚塘」方案,提升整體生態價值。[了解更多]
5.【 海洋垃圾令生物遭殃 】
在一項海岸垃圾普查中,環保團體發現有用魚絲築成的鳥巢,有死魚困在玻璃樽,多隻蟹被鬼網纏繞。團體呼籲養殖業及釣魚人士妥善處理釣魚工具和發泡膠,避免造成海洋垃圾。[了解更多]
6.【 遞交聯署 – 盡快展開海洋空間規劃 】
「與海洋為友」工作小組 到政總外遞交聯署,一共收到659實體簽名及4,055網上簽名 (合共4,714個)。現時香港受保護水域不足3%,遠遠落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要求。工作小組促請政府停止填海計劃,為香港海洋生態全面進行研究,盡快展開海洋空間規劃。[查看聯署]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