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採取行動。
您已簽署以下聯署:
請求您的朋友和家人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獲得支持.
每個簽名都重要!
目標: 500
政府在高叫香港缺乏1200公頃土地的背景下主導的「土地大辯論」,一開始便只問如何增加土地供應,但政府沒有告訴我們: 這數字如何推導出來?為何限定18個土地供應選項?具體用途為何? 土地如何分配?為誰增加?是否唯有增加土地供應一途就能解決土地缺乏的問題? 現呼籲大家積極向政府反映你的意見。
參考資料:
1.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https://landforhongkong.hk/
2. 本土研究社的《未來土地發展真實選項: 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 http://bit.ly/2J9IPuG
本人支持:
1. 發展1300公頃棕地包括723公頃的相連棕地群
若把723公頃棕地當中的三份一用作房屋發展,預計可興建80,000個單位,讓23萬人居住,相當於官方公佈的劏房戶總數。
2. 發展鄉村式發展地帶內官地(34公頃)、短期租約官地(200公頃)、臨時政府撥地(109公頃)、市區閒置官地(21公頃)
適合增設社區設施、臨時房屋及休憩用地。
本人反對:
1. 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位於大欖和馬鞍山郊野公園)和其他郊野公園範圍或邊陲地帶
應該維護郊野公園本身設立的目的:保護城市珍貴的水源。 郊野公園也是休閒康樂、多元生態之地。
2. 位於交椅洲和喜靈洲周圍水域,填海1000公頃造「東大嶼都會」人工島,或者填海2200公頃造「強化版東大嶼都會」人工島
不但天價的造地成本分別近4700億元或超過7000億元;
而且將嚴重影響海洋水質、海洋生態、香港島嶼分布的天然景觀、港口運作、海上交通和鄰近港島西道路交通; 擴大香港熱島效應範圍; 自斷可持續發展漁業的漁業資源環境。
3. 進一步破壞綠化地帶由2013年的1%綠化地帶(約100公頃)擴大至將來2%~3%綠化地帶(約200~300公頃)
4. 填平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 (也是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起樓)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降雨量與其它降水形式的改變,香港人豈可隨便放棄一個自己賴以生存的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