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冠狀病毒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幾乎每一日都聽到不少災難性的環保新聞。2020 年伊始就已經有燒毀面積高達一千二百萬公頃的澳洲山火,印尼首都雅加達嚴重的洪災,以及最近的2019冠狀病毒疫症。毫無疑問,大自然正在給我們發出啟示。
雖然我們很多人都很關心環境問題,透過攜帶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無肉食日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來關注環境,但我們還需要做很多事情來消除空氣污染、塑膠垃圾和全球變暖等危害公眾健康的威脅。作為地球上第四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國際金融中心和超過730萬人口的家園,香港在過去20年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爆炸性增長付出了沉重的社會和環境代價。與此相關的挑戰,不僅體現在香港居民的生活質量上,也體現在香港的自然資源所承受的壓力上。
考慮到應對這些挑戰的必要性,2019年6月,SupportHK 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會(PORI) 針對香港人對環境的態度進行了調查,並收集了對網上聯署平台的作用的意見。在1,000個電話訪問中,PORI的調查圍繞應對環境挑戰的緊迫性。
雖然不同年齡層別的關注點不同,但令人擔憂的是,有三分之一的50-55歲的人表示對環境問題沒有興趣,緊隨其後的是28%的30-39歲的年齡層。所提到的問題包括空氣污染、廢物管理和野生動物保護。儘管30年來,我們就日益緊迫的氣候危機進行了越來越多的溝通,但氣候變化始終未能引起各年齡層受訪者的興趣。不到10%的受訪者提到的問題包括:海洋生態系統或海洋生物(6%)、野生動物保護(5%)和能源(5%)。令人震驚的是,超過1/5的受訪者中,第二多的受訪者表示對環境問題不感興趣。
2019冠狀病毒疫症殘酷地提醒我們,人畜共患病與環境變化和人類行為有關。當涉及到新的疾病時,幾乎總是有一個生態成分和載體,除非我們限制侵占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論是城市化、人口增長還是為了供應對野生動物日益增長的需求,否則新出現的傳染病的威脅將繼續存在。
在2019冠狀病毒疫症下,我們都開始適應新的常態,適應了保持社交距離、減少非必要的社交接觸、在網上開會等等。這也讓我們有時間反思我們以前的消費型生活方式。全球健康災難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評估現代生活的哪些方面是絕對必要的。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天空更加晴朗,空氣污染減少,道路擠塞減少,以及不必要的旅行限制、關閉邊境和檢疫措施。
當然,如果我們改變消費習慣,可能會帶來良好的改變。透過集體行動,我們可以實踐更多的改善,當我們每個人都在家中懷念自由的時候,我們也了解到地球是多麼的脆弱和相互關聯。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間來為我們日益惡化的環境發聲了,無論是呼籲在街道上安裝空氣質量顯示器、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還是敦促政府改用綠色能源,都是最好的選擇。未來是積極的,但如果我們想創造出更有彈性的社區,擁有更多的健康和福祉,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想居住在一個健康的地球上,我們必須帶頭保護我們的環境。
作者:Liberty Mccar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