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為人知的穿山甲所面對的困境
作者: Emily Botsford
通常一提到走私野生動物,往往聯想到大型且有魅力的大象或犀牛,這是源於近日有不少媒體報導牠們,加上有名人如英國的威廉王子、中國女星李冰冰呼籲立法停止象牙貿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實中,還有不少動物被隱藏在大象和犀牛的影子之下,面臨絕種的危機。
穿山甲的命運一直在水深火熱中,但很少人關注到牠的存在。如果我們再不正視的話,牠們很有可能會絕種。穿山甲外型像有鱗片的食蟻獸,看起來像有腳和尾巴的雅枝竹。不幸地,細小的鱗片令穿山甲成為哺乳類動物最大的走私受害者,數量比起大象和犀牛更多。跟其他野生動物走私問題一樣,中國有大量的需求,一公斤穿山甲價值高達七百五十美元(Lo, 2014)。中國傳統認為穿山甲鱗片有藥用價值,會用不同的方法烹飪牠們,甚至連「童子尿」也會用得上,鱗片也會被用來醫治不同的疾病如失聰或瘧疾(NATURE)。鱗片含有角蛋白(我們的指甲和頭髮也是由它組成) ,因此從不出奇地,它從沒有被證實有任何藥理效用。
在越南,穿山甲也是頗為受歡迎的食物,在當地餐廳的菜單找到穿山甲並不困難,由於牠們索價高達三百美金一公斤,價值不菲,當地人視進食穿山甲為一種身份象徵,就如中國人食魚翅一樣。隨著亞洲的中產階級興起,穿山甲的需求便越來越大,因為越來越多人能消費得起這個身份象徵。過去十年,已有過百萬隻穿山甲在野生被捕獵(IUCN 2014)。 龐大的需要令只有四個品種的穿山甲在亞洲的數量驟降,由於牠們日益減少,捕獵者轉向非洲的穿山甲埋手。雖然,非洲的穿山甲因為晝伏夜出的性質,捕捉牠們有難度,但牠們一遇到危機就會卷起,所以要捕捉穿山甲是非常輕易的(Dickman & Richer, 2001)。 穿山甲被捉後,通常會被困在麻包袋或魚網內,很多穿山甲在未進入黑市賣買時已死亡。
目前,所有品種的穿山甲都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二,代表「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到其存續的物種。如果這類物種的族群數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則會被改置入附錄一進行全面的貿易限制保護。」儘管如此,穿山甲的數量少得八個品種都面臨絕種的危機。
龐大的市場需求,令非法貿易的價格高達一百至一百五十萬美元。香港作為自由的貿易港和中國大陸的進出口港口,成為了走私野生動物的樞紐,無意地促進了黑市貿易。香港海關在2015年,曾緝獲一批超過兩公噸重,為數大約935隻穿山甲走私。海關估計,這次行動只是攔截了一成的違禁品,假如估計屬實,經香港走私往外地的穿山甲數量會超過9350隻,甚至遠低於由越南偷運到中國的數量。
儘管在邊境間會偵破到走私案件,但只有很少數的案件會進行調查,所以偷獵者,走私客等有關連的人士都會逍遙法外。這是基於政府未將走私野生動物視為嚴重罪行,即使走私野生動物已是毒品、槍械、人口販賣以外最大的有組織罪行。除非各國政府,包括港府,打擊走私野生動物猶如毒品般重搥,否則,走私穿山甲的緝獲次數不會減少,罰款會被走私集團視為成本的一部份。
穿山甲的數量正在驟降,即使有恰當的調查也沒法子令牠們得到當權者的關注,適逢今日(2月20日) 是世界穿山甲日,我鼓勵大家去認識和關注穿山甲。只要這個獨特的生物有足夠的關注,我們也許可以及早制止猖獗的捕獵。
Photo: Paul Hilton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