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活化石 – 鸚鵡螺

作者:Emily Botsford
圖片來源: 蒙特利灣水族館基金會
鸚鵡螺有「海中穿山甲」之稱。從外表看,牠就像個有觸鬚的貝殼。但除此以外,人們對牠的所知並不多。因此,只有少部份人知道鸚鵡螺存在。但同時,牠們的生存空間正因國際上的買賣活動而遭受巨大威脅。
現時,世上共有七個不同種類的鸚鵡螺,居住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一帶,當中絕大部份均屬於地區性獨有品種。值得一提的是,有「紙鸚鵡螺」之稱的舡魚,其實牠們是完全不同的物種。鸚鵡螺屬頭足綱和軟體動物門,是魷魚、八爪魚、及烏賊的近親。但牠們的壽命卻長得多,最長可活至二十歲(i)。鸚鵡螺要等到十至十五歲才進入繁殖成熟期,而且每年產卵數量極小。加上鸚鵡螺卵更需要至少十二個月才孵化(ii),所以過度捕魚經常危害到鸚鵡螺的孵化期。和其他海類物種一樣,鸚鵡螺亦一直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例如海洋酸性上升,海洋變暖以及因砍伐樹林而大量湧至的泥沙(iii)。
由於鸚鵡螺外殼的堅硬度有限,鸚鵡螺棲息地的水深亦有所限制。牠們無法抵受超過800米水深,否則外殼將會因水壓過高而爆裂。因無法涉足更深水域,鸚鵡螺往往輕易成為漁民的獵物,導致牠們的數量變得十分稀少。再者,當鸚鵡螺在棲息地被過量採捕後,牠們往往無法再次在該地重新繁殖。
鸚鵡螺極高的觀賞性促成了鸚鵡螺的漁業活動。牠們的外殼通常會被製成裝飾品和珠寶作為手信供遊客購買。過去十年間,單單美國便已經進口超過90萬件鸚鵡螺產品,而歐洲亦是另一大進口市場(iv)。事實上,部份的出口市場,如美屬薩摩亞就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美屬薩摩亞甚至需要進口鸚鵡螺以維持當地漁業。
令人憂慮的是,由於過度捕魚以及牠們非常稀疏的分佈,鸚鵡螺的數量已經少得難以估計。因此,即使鸚鵡螺已十分罕見,分佈稀疏,並有極大可能屬於受威脅的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亦未有將鸚鵡螺正式列入受威脅物種的紅色名單當中。這種在5億年前(比恐龍還要早2億6千5百萬年出現)便已經在海洋漫步的物種,很可能會在人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下而絕種。鸚鵡螺經歷過地球多次種族大滅絕卻仍然生存至今,但今日,牠們卻很可能被人類趕盡殺絕。
最近一次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峰會中(CoP17),全部七種的鸚鵡螺均被列入到附錄二當中,表示鸚鵡螺的國際買賣活動會有所控制。藉此,希望這與眾不同的動物將會得到守護,並不會從我們的海洋裡永遠消失。
i. http://www.jstor.org/stable/2400660?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ii. http://www.nmfs.noaa.gov/ia/species/Nautilus/nautilus_factsheet_citescop…
iii. https://www.conservationjobs.co.uk/articles/save-nautilus/
iv. http://www.biologicaldiversity.org/news/press_releases/2016/chambere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