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誕老人派禮不派膠
好快就到聖誕節了, 又是享受節日的歡愉和送禮的時候。送禮這個動作,多年來為地球帶來大量的塑膠廢物,因為包裝用的裝飾物和市面上的產品,越來越平,也越來越多姿多采,不幸地,也越來越易用完即棄。無論是產品或是包裝飾物,絕大部份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塑膠造價太便宜,也太容易製造,新的形狀,顏色,重量和耐用度。塑膠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社會沒有時間,資源,或是興趣,去將塑膠分類,清潔,處理和重用。塑膠問題嚴重到,它仿如聖誕老人坐著雪橇,飛越七大州,從天灑下塑膠閃粒。
據估計,每年有八百萬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當中大約有八成是來自陸地。現時已知,有超過七百種生物已受到塑膠影響,當中有九成是海鳥,意味著塑膠已進入我們的食物鏈。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城市,社區,甚至是我們如何製造和消費塑膠產品,因為這已不再是「海洋」本質上的問題,海洋只是不幸地成為所有廢物的下流位置罷了。
香港不幸地是世界上其中一個廢物製造者,每日每人產成了超過1.4 公斤,絕大部份是塑膠。因為我們未有建立有效的廢物回收系統,也沒有就產生廢物而收費,社區也未有經驗去進行廢物回收。分類回收箱在人口比例上的數量偏少,安放地點也不是易於找到。本地的回收業缺乏支援,部份原因是因為以前將低質素的廢物運往大陸是很容易的,加上大眾對回收業缺乏信任,令到我們的家居廢物回收數量,於世界上來講是偏低的。堆填區成為政府處理廢物的方法,結果是,分類和重用的設施被忽略了。因此,當廢物和廚餘混在一起時,回收價值便即時貶低。只要我們有「濕貨」和「乾貨」的廢物分類,加上新型的回收工廠,就像紐約市那樣,有一個可以接收每日九千公噸廢物的工廠,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乾貨」的分類較容易,「濕貨」假若沒有混入其他雜質,也很易處理成為另一種產品或能源。
所以如果你對減廢的難題上感到灰心,覺得自己未能在議題上盡一分力的話,也許可以試試,趁著今年聖誕節,在送禮或裝飾時,減少你的「塑膠足跡」。在購買或使用塑膠,特別是即棄的物品時三思而行,例如開派對要用的膠餐具,香港人都懂得使用筷子。聖誕老人每年在北極準備禮物,向世界送上快樂時,他並不想為世界製造塑膠垃圾。我們今年就嘗試,用新的消費心態,減少因消費而生的廢物。
作者 Doug Woodring
Ocean Recovery Alliance / Plasticity Forum 創辦人
相片: Alex Hof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