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本地環境重點報導

1.【 明日大嶼 】土木工程拓展署 (土拓署) 就「明日大嶼」推出三個工程項目,但沒有提供人工島的具體資料。申請環評研究概要最近獲批,環保署要求土拓署須在最終填海範圍及鄰近500米範圍內,展開不少於12個月的陸上及海洋生態基線調查,以及評估各項工程的累積影響。[了解更多]

2.【 誰奪走水牛棲息地?】貝澳泳灘鄰近濕地原為水牛的棲息地,卻變成露營熱點。該地段為私人機構持有,同時屬於海岸保護區,因此懷疑有人違規改變土地用途,將濕地用作營地。泳灘旁的政府指定營地因疫情關閉,但公用設施如廁所及沖身間依舊開放,變相鼓勵非法露營,影響生態。[了解更多] 

3.【  保育濕地完整性 】多個環團支持政府設立濕地保育公園,促請政府制定時間表,徵收私人土地作保育用途,確保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受損害。[了解更多] 

4.【違例填塘及填土作業】近日在后海灣蠔殼圍被揭發有人以建築廢料擴建分隔魚塘。規劃署於上址發現違例填塘及填土作業,已要求多名業主在明年 2 月前將土地「恢復原狀」。后海灣蠔殼圍現屬於濕地保育區,是候鳥的重要通道及覓食地方,往年曾有過百隻鸕鷀憩息。[了解更多] 

5.【 近7成棄置外賣包裝為熱食容器 】環保研究機構 ADM Capital Foundation 最新研究指,本港於 2019 年,即爆發疫情前,估計棄置 39 億件即棄外賣包裝,當中首三類即棄容器為熱食( 69%)、熱飲(14%)及生冷食物(9%)。我們做好本份,自備容器,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回收再造。微小改變可將本港 2030 年即棄包裝使用量減少三分一。  [完整報告 (只供英文)] 

6.【  濫用超市平口袋?】膠袋徵費實施12年,一直獲豁免的超市平口袋被濫用多時,亦無人監管。本港每日棄置約768公噸膠袋,平口袋佔3分1。一刀切禁止所有塑膠產品可行嗎?在管制塑膠產品方面遇到怎麼挑戰?我們應從何着手? [了解更多] 

7.【 懷疑殘酷對待動物 】在大埔富亨邨發現32隻雀鳥屍體及10隻身體不適的白鴿,在屍體附近的麵包及肉碎已送往化驗。相信事件集中於白鴿,不排除由雀鳥之間病毒引起。[了解更多] 

8.【 香港白海豚只剩37條 】近10年族群數量大減,現時只有37條白海豚在本港水域出沒。白海豚一直受水質污染威脅。學者在白海豚的食物鏈中發現防火漆物料,有毒的化學物會積存在脂肪組織,引致內分泌問題及不育,或致死。[了解更多] 

9.【 人道毀滅野豬 】漁護署在11月公布將定期人道毀滅在市區出沒的野豬,直至年底一共為28隻野豬進行人道毀滅,署方表示會繼續推行此策略。[了解更多] 

10.【 走私紫檀木材 】香港海關於2021年12月31日從杜拜抵港的空運貨物中檢獲合共 2,570 公斤紫檀木材。[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