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通訊] 緊貼本地環境新聞報導

1.【 只會「填少少」… 】《保護海港條例》守護維港超過20年,修例為要增加填海造地的範圍,釋放更多土地予交通基建。過往填海工程導致海港範圍收窄,社會上有各種憂慮:維港將會消失、渡輪將被淘汰 等等。可見維港和渡輪對市民有重大意義。一旦通過修例,我們真的做到「填少少」? [全文]

2.【 土地共享計劃 】發展商於2月取得許可在發展元朗南生圍後不足半年,另一發展商再向發展局申請發展另一幅元朗南生圍地段,以興建 8 棟 約 25 層高的住宅。有環體擔心「土地共享」等發展模式或成爲發展濕地的先例,破壞候鳥棲息地,影響候鳥判斷,造成更多鳥撞。[全文]

3.【 發展濕地緩衝區 】政府正在研究如何確保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少,現時濕地緩衝區內的發展地積比率相當低,由0.4倍至不超過1倍。[全文]

4.【 過度包裝?係咁㗎啦 】疫情令網購更為盛行,製造的包裝廢物更加嚴重。環保觸覺呼籲政府規管網購包裝,實行生產者責任制,源頭減廢。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對「過度包裝」意識減弱,或因「過度包裝」過於普遍而感到麻木,認為「係咁㗎啦」。[全文]

5.【 月餅食得晒先好買 】調查中 22%受訪者表示因為今年自消費劵會增加購買月餅預算。有團體擔心浪費月餅情況會較去年嚴重,並建議 3 個方法減少浪費月餅:1. 送禮前先了解收禮者喜好; 2. 以水果代替月餅; 3. 於中秋節前捐贈月餅予有需要人士,讓大家一齊「應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