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面前的美味海鮮,從哪裡來嗎?

作者 Emily Botsford
相片來源: Asian Development Bank 轉自 Flickr
人類馴化動物,無論是作為伙伴的狗,或以工作為主的馬,已有很長的歷史,哺乳類動物長年是被馴化的選擇也是多年來的事。我們和哺乳類動物有不少共同之處,從外觀上看,哺乳類也較易取悅人類,也許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與牠們溝通,很容易建立感情。
但當你看看其他動物,遠離人類的,會漸漸發現牠們會越來越不可愛,很多人會覺得昆蟲或蜘蛛外形恐怖,但魚類又怎樣看?
魚類通常只會被視為「資源」的一種,牠們在不同的飲食文化中,被視為重要的食材,魚也是全球30億人口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所以,很多時魚會被視為「食物」。魚類被視為美麗的生物,是1850年代,倫敦動物園興建了世界第一間水族館的事。
即使現在,我仍然認識很多人,看著魚缸,一邊流著口水,一邊想像烹飪鮮魚的細節。
魚類的感知力在牠們的死亡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香港,看到死魚是很常見的,不少餐廳會讓你揀活生生的海鮮,然後在屠宰牠,煮好後上桌。
可以因為魚是食物吧,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動物來說,魚是少數地會整體上桌:由頭、眼珠直到魚尾。
那麼發現魚其實也有感覺會否改變你的想法?海豚曾革命性地令我們對海洋生物的印象改觀,因為牠們認得鏡像中的自己。魚也是一樣做得到。魔鬼魚甚至頗為喜歡鏡像裡的自己。
魚類意外地是喜歡社交的動物,個別的魚甚至能辨別到其他品種的。當要外去覓食時,魚類會邀請同伴一齊前往,有時魚類也會喜歡同伴一點點的注意力。任何一位潛水員也可以告訴你,大型的石斑魚、蘇眉、熱帶海鰻都喜歡與人類擁抱。
魚類也被證實會有感覺到痛苦。雖然牠們不會尖叫或像其他動物般呼叫,魚類會展示出痛苦的表現。事實上,感受到痛苦感覺是革命性的進化,有助個別物種存活,假如魚沒有痛苦的感覺,那才是值得驚奇的事。
承上文,魚類的動物福利,由牠們被捕捉並送抵魚市場,很坦白地說,是非常令人不安的。舉例說香港的街市,魚會被活生生的平放在沒有水的盤上,牠們的鰓會下陷,減少吸入氧氣,導致窒息而死。
有些魚則會遭生劏開一半,慢慢死去。牠們距離死亡的所需時間,顯然同溫度和濕度有關,但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報告指出,死亡時間需要數分鐘,有些情況甚至需要數小時。不幸地,只有很少機構會為魚類爭取動物福利,這種慢慢死去的屠宰方法,看來不會在短期內有所改變。
進食來歷不明的魚會帶來健康和環保問題,大部份的捕魚方法,例如使用拖網,會令魚類承受巨大的壓力,情況非常可怕。
可持續海鮮是指對減少對環境和瀕危物種傷害的做法。儘管並非所有的可持續海鮮也會注意動物福利,但也有些標籤(例如 BAP 和Naturland),會涵括動物福利為認證標準之一。
最佳水產養殖規範 BAP (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確保魚類在養殖場設有減壓措施,例如保護網避免雀鳥襲擊,設有合乎RSPCA 建議,嚴格的水產畜牧業管理。
Naturland 建立的動物福利管理,不只是集中在魚類的平均生活空間有多少或餵飼那一類飼料,而是保證提供一個「良好生活」給動物。
下一次你買餸,或外出用膳時,問一問侍應,看看餐廳有沒有這些標籤。每一間餐廳應該了解自己的海鮮來源。我們不應忘記魚類其實跟人類沒有太大分別,牠們應得到尊重。
想了解更多可持續海鮮的資訊,請瀏覽chooserighttoda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