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本地環境重點報導

1.【  棕地巨型電子垃圾山  】

新界有35個棕地涉及違規經營廢料回收場,其中元朗多個工場內有巨型垃圾山,部分疑涉違規發展及非法佔用官地。回收場非常接近民居,空氣污染及嘈音影響環境及居民。環團促請政府執法,並收回棕地作公共用途,例如發展公營房屋。[更多資料]  [延伸閱讀

2.【 加快土地供應 】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擬從多方面入手以加快土地供應,包括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簡化公眾諮詢程序,檢討濕地緩衝區以釋放發展潛能,加快「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更多資料

3.【 海上走私猖獗 滋擾海豚作息 】

自去年起已有大量走私快艇經常停泊在港珠澳大橋以北的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近月船隻轉至大橋以南的大澳水域活動,大澳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保育團體表示船隻引擎及操作時發出的噪音會近距離傷害和滋擾海豚。[更多資料[延伸閱讀

4.【 海豚數量大減八成 】

在過去 17 年本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下跌八成,在過去20年估計約 46% 幼豚未能生存超過 2 年。北大嶼山水域的使用率在過去 10 年亦大幅下降,未有回復跡象。[更多資料[2020/21 年度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第6至7頁行政摘要]

5.【 回收物成為垃圾 】

由「121C回收社」營辦的「綠在天后」回收便利點將大量回收發泡膠生果網當一般廢物棄置。承辦商就事件道歉,指棄置原因為擔心回收物阻街,並將會受到懲處。[更多資料

6.【 南大嶼流域正受威脅  】

南大嶼山流域生境未得到適當保護,現行《城市規劃條例》未能規管郊野公園外土地,而《廢物處置條例》亦未能阻止於私人土地傾倒建築廢料。在貝澳約37%未被發展的保育用途地帶,正面臨因不當發展造成的生態破壞。[更多資料[報告摘要]

7.【  緝獲大量鯊魚翅 】

哥倫比亞政府在九月尾於一艘以香港為目的地的貨運中緝獲3,493鯊魚翅,相等於1,000條鯊魚。[更多資料]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