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網摘 (12月5至11日)

以下為12月5至11日的環保重點新聞
食物安全:
消委去信全港9大食店 促請停用抗生素肉類 消費者委員會關注農業濫用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細菌,影響人類健康,上周去信本港9間較大型連鎖快餐店,包括麥當勞、肯德基、大快活及大家樂等,促請他們選用無抗生素的肉類,藉此推動供應商改變生產方式。
動物福利:
大搜查:起訴棄養 舉證困難 貓狗遭主人拋棄而流落街頭,不受控地繁殖,導致流浪貓狗數字不斷增加。香港雖有法例懲處拋棄動物人士,惟有團體卻指棄養問題嚴重,卻鮮有成功起訴的個案,有法律界人士表示,舉證及檢控拋棄動物過程非常困難,提議成立動物警察,專門處理動物罪案。
團體促允寵物 使用公共空間|不少港人視寵物為家人,惟現行法例除允許導盲犬乘搭公共交通設施及進入食肆外,其他寵物均不能進入。爭取動物權益組織昨發起「貓狗發聲共融聚」集會,批評本港對待動物權益的法例落後於台北及東京等城市,要求港府放寬法例,容許入袋的寵物在非繁忙時間乘搭巴士,進入地鐵指定車廂,冀香港可成動物友善城市。
土地發展:
售丁權建屋糾紛 敗訴5原居民需付訟費 5名上水坑頭村原居民於21年前,各以20萬元報酬出售丁權予發展商在村內起丁屋,惟5人其後不滿發展商自行出售丁屋令其利益受損,入稟控告發展商的律師串謀使用虛假文件出售丁屋,又向發展商的律師追討約200萬元訟費損失。法官於日前在案件正式審訊前,已裁定5人並無涉案丁屋及土地的業權,案件今於高院開庭處理訟費,並終止原於明年4月的審訊。
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靠開發郊野公園?別被他們迷惑了 不過許多長期關注郊野公園和土地議題的環保組織和民間研究者均認為,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開發郊野公園的土地並非當下最迫切的,甚至懷疑這只是一場官方煙幕,也即是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丁屋申請積壓一萬多宗 葉劉淑儀促政府與鄉議局商討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出席一個活動後回應套丁案。她指出,當年出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對丁屋政策的解釋,是比較概括地描述一個政策,但至於涉及欺詐、虛假陳述或者使用偽造文件的行為,就是刑事罪行。
原居民殯葬政策亂 墳墓金塔縱容越界申訴專員公署調查揭發,政府對認可殯葬區的管理權分散於五個部門,造成「權責不清、政出多門」等問題
污染:
龍鼓灘勁多垃圾 浴缸組合櫃都有 本港海洋垃圾問題仍未解決,約3,500名義工今年自發清潔本港35個海岸,清出逾4,400公斤的垃圾,發現香煙煙頭數目較去年急升31%,亦有人惡意傾倒建築廢料,反映港人公民意識有待改善。
環保節能:
三成二建築物「不予評級」 綠建環評成效存疑 政府為推動綠色建築,鼓勵新建私人樓宇進行「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並最多可獲批百分之十總樓面面積寬免。惟至今參與認證的建築物,有三成二被評為「不予評級」,最終評級為「銅級」或以上的樓宇,僅佔整體參與樓宇約半成,成效備受積疑。
新聞公報:
立法會十八題:以短期租約租出政府土地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