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網摘 (11月14至20日)

本週觀點:香港是個回收系統非常落後但又富裕的城市。跟據環保署的資料,比如在2013件,香港人每日產生9547公噸的固體廢物,但只有37% 被回收。下星期我們的博客將會詳談廢物的問題。由於我們大部份的廢物是塑膠,不幸地,絕大部份都會落入海洋之中。現時已有超過七百種的生物體內發現塑膠,當中有九成是海鳥種類,所以塑膠已經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塑膠污染令已經減少的魚穫帶來壓力,也會危害海洋生物,例如鱟。假若我們要保護魚類,進食可持續海鮮就特別地重要。香港餐廳「Fishful Season」舉辦可持續海鮮節,你會知道更多關於碟上海鮮的可持續性。
魚類不單是我們快食窮了的生物。偷運象牙入口仍然是個重大的問題,幾日前,有15 公斤象牙走私到港,在香港機場緝獲。而這宗案件,最後只罰款六萬五千元。另一宗案件,被告因走私44 公斤象牙而被罰款九萬元。從這兩宗案件可見,象牙禁貿是有必要的。明日(星期六)香港將會有野生保育團體發起的要求象牙禁運的遊行,想知道更多詳情,請留意下列新聞。
儘管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支持象牙禁貿,但在房屋發展上,意見卻不盡相同。上星期有團體建議發展郊野公園興建房屋,儘管這只是部份意見,但也有意見指香港土地沒有短缺。
以下新聞為11月7日 至13 日的環保重點新聞
廢物管理:
審計報告之 懲教署及醫管局棄置過多廚餘
審計報告批評,政府執行減少廚餘計劃不力,多個部門沒有應邀簽署《惜食約章》,又點名批評部分懲教署院所及醫管局醫院浪費,棄置過多廚餘。
野生動物保育及生物多樣化:
男旅客背心藏15萬象牙製品判罰款
漁護署票控海味店負責人
三跑小組22專家 保育背景僅5人
動物福利:
每月濫殺10萬雞仔 漁署塞責
自然保育:
團體促當局加鐵欄保護 香港「沉香劫」 擴散害民居
石澳大浪排發現一條成年雌性江豚屍體
土起發展及規劃:
梁錦松:社會應考慮從多方面增加土地供應
中環兩幅「百億地王」 申改商廈
星光大道擴建兩財團提覆核,質疑偏離既定指引
陳茂波:港府無意撥地建多層丁屋
政府新聞公告:
立法會一題:小型屋宇政策
立法會四題:香港的空氣質素
立法會十五題:保育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