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網摘 (11月1至6日)
本週焦點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研究組在上星期二(11月3日)在香港發表關於南中國海魚獲處於臨界狀態的報告,這些魚獲佔了我們的海鮮22%。研究顯示,假如我們一如以往,不理會魚從何來?是否處於瀕危狀態?我們在未來將不會有足夠的海鮮供應。這對於香港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因為香港以往我們九成的海鮮都是自給自足的,現在則需要進口同樣數量的海鮮來滿足需求。
很多人以為水產業是解決良方,但事實並不是,現時約有四至五成的魚獲是海洋產品,但養殖率卻十分之低。假如我們從海中捕獲4磅魚,我們就需要養殖一磅魚。 我們極需要慎重審視進食海鮮的習慣,例如進食可持續發展的海鮮。海洋復原基金於今個星期舉辦「健康海鮮節」,有多間餐廳參加,目的就是讓香港人明白他們有其他選擇。
香港另一個挑戰時需要在野生動物貿易上有所行動,今個星期最少有兩篇關於野生動物貿易的報告。我們必須要負上責任,不要讓香港成為全球走私往中國的重地。
走私野生動物是低風險但高收入的,以回報來計是全球五大罪行中最高的。我們正處於臨界點 – 走私令野生動物數量驟降,更令有些動物接近絕種的邊緣。
動物福利:
野豬游水獲救 黑牛散步撞斃
一頭野豬在將軍澳對開海面沒游泳,在附近練習龍舟的隊員懷疑野豬遇溺,合力將牠救回上岸。野豬關注組的義工表示,野豬被送到嘉道理農場觀察,據他們向農場了解,野豬經獸醫檢查後,身體狀況良好,將會安排到郊野公園野放。
馬鞍山西沙路發生黑牛遭撞斃車禍,同行的牛隻一度不願離開倒卧在馬路中的黑牛。
消防大陣仗大窩口救貓 網民讚做得啱
日前大窩口大廈街體育館外有貓被困坑渠,消防員接報後,即時封路營救,大約半小時後將被困的貓救出,行動受到網民讚賞。
海洋保育:
漁民過度捕撈 東星斑蘇眉8年銳減8成
一份新發表的研究發現,港人愛吃的愛吃的蘇眉和東星斑在過去8年間已大減八成,南中國海的整體魚獲,數量更減少至只有1950年的5%。研究呼籲消費者應關注海產的來源,並改為進食可持續海鮮,如沙甸魚等以協助解決問題。參與健康海鮮節的餐廳:
健康海鮮節餐廳列表一
健康海鮮節餐廳列表二
規劃發展:
林超英:起三跑拆2號客運大樓為遮醜?
退休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於電台節目上透露,當年2號客運大樓原設計連同候機大堂,後來改變主意要為機場增值,於是將客運大樓興建成商場般的航天城,但發展航天城上市計劃失敗後,惟有將航天城變回2號客運大樓,但卻沒有行李輸送帶及登機樓,所以最近機管局提出興建三跑,同時要求拆卸2號客運大樓,目的是為遮掩當年的錯誤。
候鳥熱點列住宅用途 環團反對蒲台島規劃
五個本地環團促請政府,將位於港島最南部的離島 – 蒲台島,劃為郊野公園。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指出,島上曾紀錄到有超過300種鳥類,蒲台島是候鳥的重要補給站。
城規會決定將蒲台群島分區草圖住宅範圍縮小
城規會於11月5日聽取公眾的申述及意見,同意部份申述人士的意見,作出修訂,將「住宅(丁類)」地帶範圍縮小,其餘的申述則不獲接納。
蠔涌康樂用地申請建屋再闖關
曾經受到發展威脅的蠔涌,地產商近日再向城規會申請於同一地點上建8 幢2 層高大屋。
評論:
黎廣德:巴黎氣候峰會 香港豈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