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網摘 (1月9至15日)

野生動物:
擬禁象牙貿易 立法無期
施政報告首次提出研究立法進一步禁止象牙進出口,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貿易,但沒有立法時間表,仍需諮詢持份者意見。
林鄭月娥「踐踏」海豚遭網民狂轟
政府新聞網傍晚上載一張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大埔海濱公園踏著中華白海豚的立體照片,本來是宣傳5D、號稱全港最大地畫新景點,但似乎這一「踏」,觸動了網民的神經,大部分留言批評政府「消費中華白海豚」,認為本港水域的海豚數量減少,正是由於政府工程導致。
動物福利:
獨留五犬在家 少女罰款
無業少女獨留五犬在家回內地,包租公一周後上門追租,發現屋內傳出惡臭,報警將五頭嚴重營養不良的犬隻救出。

土地發展:
政府犧牲休憩地建屋香港人均公共空間面積僅一副棺材
思匯政策研究所分析各個城市,香港人均公共空間標準僅2平方米,大約等於一副棺材。堅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間更只得0.77平方米,若政府將加多近街臨時公園改劃建屋,當區公共空間將再減一成。

救救白海豚 環團促禁東涌工程船入海岸公園
13個環保團體發表聯合聲明,要求當局在開展填海工程前加入緩解及補償措施,承諾工程船隻不得進入鄰近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興建範圍,以免影響保護區內的中華白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作息;並於2019年前劃出另一個海岸公園,保護大嶼山西部水域內中華白海豚。

委員會倡翻轉香港後花園 大嶼山狂增14景點 恐釀生態災難
成立兩年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昨公佈首份工作報告,將大嶼山規劃為14個康樂及旅遊地點。當中以觀賞日出、芒草知名的大東山,擬增設觀星設施及露營場地;馬蹄蟹主要繁殖地大嶼山南部的水口則建議增設碼頭、滑翔傘等。團體斥報告以旅遊為名,消費港人珍貴的生態環境,憂大嶼山淪為內地遊客樂園。

污染:
飛機噪音擾人清夢 馬灣居民瞓住反三跑
城規會開會討論機場第三條跑道相關事宜,約40名馬灣居民及政黨代表、區議員等今晨到北角政府合署城規會門外請願,反映馬灣居民多年來飽受飛機噪音滋擾的苦況。

去年空氣污染殺2,196人 經濟損失274億 銅鑼灣 旺角 中環重災
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CAN)分析數據發現,去年全港的空氣污染令2,196人提早死亡,並造成274億元經濟損失。當中銅鑼灣、旺角和中環的死亡人數最高。

減廢:
研污水處理廠分解廚餘
施政報告提出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設施解決廚餘問題,應用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技術,在缺氧環境下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產生類似天然氣的生物氣體可用於發電。

中大1小時回收1.1噸玻璃樽 破健力士紀錄
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30周年,幾百名中大師生、校友、中小學生及家長參與「聚SHAW成磚環保路」,在1小時內回收最多玻璃樽,成功回收1.1噸的玻璃樽,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回收得來的玻璃樽會打碎成玻璃砂,製成玻璃磚,再用來建設中大校友徑。

政府新聞公報:
漁護署在各漁港展開狂犬病防疫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