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網摘 (1月23至29日)
野生動物:
擬劃海岸公園海域內作業 30工程船趕絕白海豚
為補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填海工程而損失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漁護署擬把大小磨刀一帶海域劃為海岸公園,預計今年內通過並落實。有市民發現,自本月初相關海岸公園海域內,高峰期有約30艘工程船停泊及作業,個別更屬超大型船如海上浮塢等。
98%酒樓供應魚翅 護鯊會:大眾拒翅意識不足
香港護鯊會調查發現,越來越多人反對進食瀕危物種的魚翅,然而375間抽樣調查的中式酒樓當中,逾98% 酒樓於團年飯套餐中依然提供魚翅。被檢閱的2470個套餐中,逾85%都包括魚翅菜式。
海豚被困27小時 小朋友爭住睇
被困在屯門黃金海岸遊艇會位置的小海豚,至今被困最少27小時仍未脫身,漁護署曾派員到場查看。
海洋保育:
疑復耕影響 海下灣1/4珊瑚兩月內消失
公共專業聯盟於去年11月及上周一(18日),在海下灣北面潛水調查,發現兩個重點珊瑚群落,由兩個月前覆蓋率逾四成跌至0,從而推算整個海岸公園約有0.5平方公里的珊瑚受影響,佔整個海岸珊瑚約四分之一。聯盟估計,海下上游白沙澳去年開始復耕活動,污水及營養物流入海下灣,令生態環境產生變化,加劇珊瑚死亡。
氣候變化:
李偉才:本港天氣反常前所未見
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全球均出現極端天氣,令本港出現反常天氣,是前所未見的。
食物安全:
農曆新年恐捱貴魚 城門河死魚潮疑殺入養魚場
沙田城門河近月死魚潮,懷疑觸發新界東養魚區90%石斑等死亡,至今未有確實死因,部份流入市場出售。漁民團體促請政府盡快化驗是否適合食用,確保市民安全。漁民團體又預告,市民農曆新年不獨貴雞,肯定要食貴魚。
網店售限制食品 每種須申許可證
食環署正擬備一套規管網上售賣限制出售食物許可證的條件,預計本季內實施。食物環境衞生署高級總監(牌照)岑兆衍表示,屆時網上銷售活動若涉及售賣《食物業規例》附表二所訂明的限制出售的食物,包括冷凍肉類、刺身、壽司、不經烹煮而食用的蠔、冰凍甜點等,經營者須就每種「限制食品」取得許可證。
活化古蹟:
市建設活化中環街市專組 逾半公眾意見反對改動立面
市區重建局早前通過動用6億元,修訂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市的活化方案。另城規會接獲的逾70份公眾意見中,逾半反對市建局改動德輔道中的建築立面,當中有規劃顧問公司認為,該經過改建的立面已被廣泛接納為街市一部分。
土地發展:
鄉議局發公開信 促陳茂波交代套丁立場
新界鄉議局在報章刊致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公開信,要求政府就原居民丁權和「套丁」是否觸犯刑事法給予正面回覆。
衙前圍村全數村民限期前遷出
逾600年歷史、本港最後一條市區原居民村衙前圍村,村民與市建局角力9年,地政總署上月發最後通牒,警告村民若明日前拒搬走或需罰款50萬及監禁半年。一直堅持留守的剩餘兩名村民及商戶在限期前與市建局達共識,決定接受市建局的安排遷出。
污染:
綠色和平:九成戶外用品含有致癌物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日前抽驗11個國際戶外用品品牌,當中發現近九成產品含致癌的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綠色和平促請生產商全面停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並要求政府立法規管保障市民健康。
公共空間:
配水庫上蓋長丟空嘥地 園藝設計只可遠觀
報導發現水庫上蓋長期上鎖,未有充分利用閒置的公共空間,有浪費之嫌。
廢物:
東龍島吹強風 40義工到場清逾百袋垃圾
日前有40多人仍冒嚴寒前往東龍島「執垃圾」,經過半日,眾義工已清理逾120袋垃圾,義工須設立飛索裝置,將一袋袋垃圾吊上懸崖,再用手推車運去碼頭,等候明日食環署船隻運走。
政府新聞公報:
立法會六題: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
立法會十九題:「單車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