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可卡因」貿易令全球最細小的海豚絕種
文: Emily Botsford, ADM Capital Foundation
圖片來源: Richard Herrmann/Minden Pictu, Corbis
香港流行海味貿易,上環區有多條專門買賣海味的街道。藏身在扇貝,鮑魚和魚翅之間的石首魚花膠(俗稱「金錢鰵」),是違法的貿易。然而,持續進食它,卻導致不止一個,而是兩個物種,陷入絕種危機。
石首魚是超過兩米長的大魚,只有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找到,是黃花魚的一種。牠是長壽的魚,需要七年時間才達至性成熟,正因如此,牠們很易遭到濫捕。在1975年,因為石首魚的數量減少所以立法禁止捕撈。在1977年,牠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IES) 附錄一[i]的保護,禁止國際間的貿易。1986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ii]。
受到中國對石首魚花膠需求影響,石首魚被濫捕,因為牠價值不菲,又稱「海洋可卡因」,不幸地,需求持續地高,漁民非法地捕撈牠們,並以每公斤8000美元在黑市賣出[iii]。較大的花膠通常作為投資用,可見市場的本質是投機的。
花膠在傳統上雖然有醫療的藥效,但只得非常少的科學證據支持。中國市場上約有34種花膠,但最值錢的,也純粹是因為罕見,是石首魚花膠。據說有益於腎和肝,止血和護膚等功效[iv]。
非法捕撈石首魚的方法是將拖網(已在上加利福尼亞灣禁用)放在海中數天或甚是在撈獲魚後棄置海中。這種捕魚方法對世界上最細小的海豚 – 小頭鼠海豚,構成嚴重的影響。小頭鼠海豚沒有商業價值,但被列為極危物種,受被拖網捕撈所累,數量銳減。
兩個物種的消失代表著傳統中藥可悲的一面以及中國富裕掘起的影響。現時野生的小頭鼠海豚只餘60 頭左右,專家預計牠們會在2018年絕種,除非誤捕能立即停止[vi]。鑑於非法捕魚持續和海裡的鬼網,這似乎不可能發生。
即使石首魚貿易是非法的,環境調查協會(EIA)發現在南中國的省份公開售賣[vii]。一間公司聲稱藏有700件石首魚花膠,賣家更直言執法並不嚴厲。
作為全球貿易的樞紐,大量的非法的石首魚花膠運到香港,賣家似乎較內地的同行謹慎,買賣多是地下交易。
從很多方面的證據,我們相信貿易是由有組織的犯罪網絡促成,香港政府必須承認責任。我們促請港府調查石首魚走私案,對兩個正在絕種的物種負責。
近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CITES 締約國會議,多個國家承諾採取更多行動制止非法的石首魚貿易,透過加強執法和舉報,保護小頭鼠海豚免於絕種。儘管這是正面的一步,只要來自中國的需求沒有即時消失,石首魚的存活機會只會微乎其微。
[i] https://www.cites.org/eng/app/appendices.php
[ii]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22003/0
[iii] https://eia-international.org/wp-content/uploads/EIA-Collateral-Damage-F…
[iv] https://eia-international.org/wp-content/uploads/EIA-Collateral-Damage-F…
[v]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7028/0
[vi] https://eia-international.org/wp-content/uploads/EIA-Collateral-Damage-F…
[vii] https://eia-international.org/cites-parties-commit-tackle-illegal-totoab…